近年来,一种名为“旅游搭子”的社交方式在上海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兴起。从外滩的晨光到迪士尼的烟火,从武康路的梧桐到朱家角的石板桥,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独自打卡,而是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搭子”,共享旅途中的风景与故事。
对于课业繁忙的大学生而言,“旅游搭子”既能分摊成本,又能突破社交圈层。00后女生小林在豆瓣小组结识了同校的摄影爱好者,两人周末相约去浦东美术馆看展,意外发现彼此还是老乡;而大二学生阿凯则通过校园墙招募到三名“美食搭子”,用48小时吃遍云南南路老字号。“和陌生人一起探索城市,反而更放松,像开盲盒一样有趣。”他笑着说。
这种趋势背后,是年轻人对“轻社交”的需求——不需要深交,但求兴趣相投。某高校社团负责人观察到,学生们更倾向用“搭子”定义关系:旅行结束,可以回归各自生活,也能因共同回忆升级为好友。心理学教授李雯指出,“旅游搭子”本质是都市青年对抗孤独感的柔性尝试,在保持边界感的同时满足归属需求。
随着暑假临近,上海大学生们的“找搭子”帖文越发活跃。或许下一站,地铁口的偶然相遇,就会成为一段青春旅程的起点。毕竟在这座永不落幕的城市里,最好的风景永远与分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