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一种名为“聊天搭子”的轻社交关系正悄然流行。不同于传统好友的亲密无间,也区别于泛泛之交的客套,“聊天搭子”主打一种“精准陪伴”——课间吐槽教授、食堂拼饭时闲聊、深夜emo时的树洞,彼此不介入生活,却能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情绪回应。
这种关系的兴起,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社交的“减负”需求。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王磊(化名)坦言:“论文压力大时,和搭子聊十分钟废话就能回血,但不必担心对方追问隐私。”而文学院的李婷(化名)则认为,这种低负担社交像“情绪便利店”,“随时开门,自由标价”。
值得注意的是,“聊天搭子”的默契往往建立在共同的校园场景上。济南骤雨时朋友圈的一句“谁送把伞到图书馆”,或许就能激活一段“临时搭子”关系;兴隆山校区的“约球搭子”和中心校区的“自习搭子”,也因地理距离自然形成不同的社交圈层。
对此,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指出,适度轻社交有助于缓解孤独感,但需警惕“搭子”成为情感疏离的借口。当年轻人开始用“搭子”解构深度关系时,高校或许需要思考:如何为这一代学生搭建更包容的社交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