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以“考公搭子”的身份彼此扶持,共同奔赴人生的下一站。他们或许是图书馆里邻桌的笔友,或许是线上群组里互相督促的战友,又或许是合租屋里挑灯夜读的室友。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考公搭子”不仅是一种备考方式,更成了贵州年轻人对抗孤独、提升效率的温暖选择。
贵州的考公氛围近年来愈发浓厚。随着基层岗位扩招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本地青年选择留在家乡,或从外地返乡备考。而“搭子文化”的兴起,恰好为这场持久战注入了动力:晨起打卡的闹钟有人共享,晦涩的申论题有人讨论,焦虑崩溃时有人倾听。在贵阳的花果园自习室、遵义的24小时书店,甚至黔东南小城的咖啡馆里,都能看到“考公搭子”们伏案疾书的身影。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来自毕节的考生小林说。她和两名“搭子”组建了学习小组,每周模考后互相批改试卷,用方言讲解行测技巧,甚至合租了离考点最近的房子。“贵州方言里的‘挨倒起’(一起)就是我们最好的状态。”这种互助模式不仅降低了经济成本,更让备考路上的压力化为彼此鼓励的欢笑。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高原地区的交通不便、部分县乡资源的匮乏,也曾让一些考生陷入“信息差”的困境。但“考公搭子”们正用集体的智慧破局:有人整理出贵州各地市的岗位报考数据,有人在抖音直播连麦刷题,还有考上的“前辈”主动分享面试经验。正如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写道:“在贵州,山高路远挡不住我们组团上岸的决心。”
当黄昏的余晖洒在甲秀楼的飞檐上,自习室里沙沙的翻书声仍在继续。这些“考公搭子”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贵州青年最朴素的坚持——他们相信,在这条并不孤单的征途上,每一份并肩作战的情谊,都会成为未来扎根基层、建设家乡时最珍贵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