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的一些乡村里,"搭扒子"是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词汇,它既指一种简易的农具,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朴素的互助。这种用竹木枝条捆扎而成的工具,看似粗糙,却是农人手中最灵活的帮手——能拢草、能挑担,甚至能在田间地头临时充当歇脚的支架。
老一辈人说,搭扒子的精髓在于"随手取材,物尽其用"。三两根树枝,一段麻绳,不到十分钟就能成型。它不讲究美观,却讲究实用,正如农人面对生活时的智慧:少计较形式,多解决问题。而更令人怀念的是,谁家需要搭扒子,邻居总会顺手多扎一个递过去。这种无声的默契,让"搭扒子"成了人情往来的象征。
如今,机械化农具普及,搭扒子渐渐退出了田野。但偶尔在柴房角落发现它斑驳的身影时,仍会想起那些烈日下共用的汗水,和无需言谢的相助。或许,我们怀念的不只是一件工具,更是那份粗糙却温暖的乡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