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研究生们常提到一个词——“搭子”。它既非严格的学术伙伴,也非单纯的饭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一起泡图书馆赶论文的“学习搭子”,互相督促实验进度的“科研搭子”,或是食堂拼饭吐槽压力的“饭搭子”。这种看似随意的联结,却成为许多研究生平衡学业与生活的“秘密武器”。
1.学术搭子:从孤军奋战到并肩前行
南昌大学理工科博士生小林坦言,读研初期常因实验失败陷入焦虑,直到遇到同课题组的“实验搭子”小陈。“我们约定每天互相汇报进度,哪怕数据不理想,也有人一起分析原因。”这种陪伴让枯燥的科研多了份踏实感。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生则更依赖“论文互改搭子”,文学院的小李和室友每周交换论文,从框架逻辑到标点符号,彼此挑刺,“对方的视角总能发现我自己忽略的问题”。
2.生活搭子:治愈“学术emo”的良药
“凌晨两点从实验室出来,看到‘外卖搭子’发消息问要不要一起点烧烤,瞬间觉得被拯救了。”医学院的阿轩笑着说。研究生阶段的高压环境下,能一起散步吐槽导师、分享食堂新菜色的“情绪搭子”,成了缓解孤独感的“刚需”。甚至有跨专业的“运动搭子”组团夜跑前湖校区,用多巴胺对抗学术焦虑。
3.搭子文化背后的青年社交哲学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朋友,“搭子”关系更轻盈灵活:目标导向明确,情感负担小,却能在特定场景提供精准支持。南昌大学心理中心老师分析,这种模式契合了Z世代“重效率也重共鸣”的社交需求,“尤其在高压学术环境中,搭子既是分工协作的伙伴,也是情感支持的缓冲带”。
如今,南昌大学的“研究生搭子”现象已从自发组合演变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或许正如材料学院一位教授所言:“最好的学术成长,未必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是找到那些能与你共享泡面、也能共克难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