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走廊、食堂、操场,成群结队的笑声总是格外醒目。有人勾肩搭背讨论昨晚的综艺,有人约着周末的密室逃脱,也有人只是安静地并肩走着——他们被称为“搭子”,是青春里最寻常的陪伴符号。
但总有一些人,独自捧着书穿过人群,耳机里放着只有自己懂的音乐;体育课分组时站在边缘,午餐时习惯性挑最角落的座位。他们并非孤僻,只是还没遇到同频的“搭子”,或是主动选择了独处。
没有“搭子”的校园生活,像一场静默的自我探索。一个人去图书馆啃题,一个人对着夕阳发呆,一个人消化月考失利的沮丧。孤独感偶尔袭来,却也意外地让人看清自己:原来我能独自解决这么多问题,原来我比想象中更享受那本无人分享的小说。
有人把“没搭子”等同于失败,但青春本就不该只有一种模板。独行的人,或许更早学会了与自我对话,更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细节。那些独自走过的路,终将成为内心深处的底气——毕竟人生的终极“搭子”,从来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