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爬山缺1人,临时搭子速来!”“拼桌火锅,AA不尬,来个性别不限的搭子!”……如今,社交平台上这类“招募临时搭子”的帖子越来越常见。从吃饭、逛街到旅行、看展,年轻人正在用“搭子”重新定义人际关系——不需要知根知底,不涉及情感负担,短暂同行后各自回归人海,甚至连名字都可能记不全。
这种“精准匹配需求”的社交模式,被戏称为“人际分包”。健身搭子负责互相监督打卡,饭搭子专注消灭美食,旅行搭子分摊住宿成本——功能明确、效率至上。有人调侃:“搭子就像共享充电宝,用完即还,连备注都不用改。”
但“临时搭子”的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社交深度的主动降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维护长期关系需要时间成本,而“搭子”恰好提供了“陪伴不捆绑”的轻量选项。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和搭子在一起,不用解释为什么突然沉默,也不用假装对彼此的生活感兴趣。”
当然,也有人担忧这种关系会加剧社会的原子化。当“搭子”成为情感代餐,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深度联结的能力?或许答案并不非黑即白。有人通过搭子扩展了社交圈,也有人发现,最合拍的搭子最终变成了朋友。
临时搭子叫啥?或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届年轻人眼里,社交终于可以“自定义”了——需要时组队,散场时轻松,就像一句默契的暗号:“这次合作愉快,下次有缘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