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银杏叶落满敬文图书馆前的台阶,花津河畔的晚风轻拂过三五成群的学生。最近,“找聊天搭子”悄然成为安师大学子社交圈的新潮流——不谈恋爱、不卷学习,只是单纯约一个能散步闲谈、分享琐碎的伙伴。这种轻量化的社交模式,为何能击中当代大学生的内心?
1.“搭子社交”的安师大版本
“从聊专业课到吐槽食堂菜价,和搭子在一起不用刻意找话题。”文学院的王同学说。不同于传统友谊的深度绑定,“聊天搭子”更注重即时性:课间约在食堂聊十分钟,或是晚自习后绕着操场走两圈。这种低压力互动,恰好契合了Z世代对“边界感”与“陪伴感”的双重需求。
2.象牙塔里的情绪出口
心理学专业的李教授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多重焦虑,但熟人社交中往往隐藏着比较压力。”而匿名校园墙上的“寻搭子帖”则提供了安全距离——有人寻找“史纲课搭子”一起批判性讨论,有人征集“方言搭子”教合肥话,甚至还有“树洞搭子”专门倾听烦恼。
3.从线上到线下的温度连接 安师大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助推了这种文化。赭山校区的石板路、天门山校区的小剧场,天然的静谧空间为随机对话创造了条件。不少学生通过校内互助群、课程论坛匹配到同频搭子,最终从“网友”升级为现实中的散步伙伴。
或许正如一名学生在社交平台所写:“我们需要的不是点赞之交,而是能一起看晚霞的人。”在安徽师大,“聊天搭子”正重新定义着青春里的亲密关系——它不必轰轰烈烈,却让每个平凡的校园日常,都有了被倾听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