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上海,高楼间的喧嚣暂歇,一群年轻人正悄悄把目光投向城市边缘的山野。他们自称“爬山搭子”——不满足于健身房里的孤独挥汗,更渴望用脚步丈量自然,在陡坡与喘息中,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什么需要“爬山搭子”?
在快节奏的都市里,独自爬山难免寂寞:路线无人分享,险坡无人搀扶,登顶时的云海也少了一半欢呼。而“搭子”的存在,让佘山、天马山甚至更远的虞山、莫干山,都成了社交的延伸场。有人为了减脂打卡,有人想逃离工作消息轰炸,还有人单纯迷恋山间的松涛与夕阳——不同的理由,相同的方向。
从“网友”到“山友”
小红书、微信群是“爬山搭子”的集结地。一篇“周末佘山组队,新手友好”的帖子下,半小时就能凑齐一支小队。初次见面时略显生疏的自我介绍,往往在第一个陡坡后变成互相拉扯的嬉笑。有人带了自制三明治分给大家,有人默默掏出专业登山杖递给气喘的队友,这种无需客套的默契,正是都市人稀缺的松弛感。
山野间的治愈哲学 当手机信号时断时续,话题反而从PPT和KPI转向了童年趣事、旅行奇遇。一位常组队的90后程序员说:“在山里聊天的深度,抵得过办公室半年的寒暄。”登顶后的合照里,沾着泥土的鞋、被汗浸湿的刘海,比精致下午茶照片更鲜活——那是短暂逃离规则后,真实存在的自由。
如果你也厌倦了周末的刷剧和躺平,或许该试试喊一句:“有搭子吗?明天山顶见!”(别忘了带驱蚊水和小面包,这是“山搭子”间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