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鸡娃”一词从小学蔓延至幼儿园,甚至催生了一种新型家长关系——“鸡娃搭子”。所谓“鸡娃搭子”,指的是家长们在幼儿园阶段就结盟互助,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拼团兴趣班、共享教育资源,甚至互相监督孩子的早教进度。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家长对教育焦虑的抱团取暖,也折射出基础教育竞争的低龄化趋势。
支持者认为,“鸡娃搭子”能分摊高昂的培训费用,通过群体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还能缓解家长的孤独感。例如,几个家庭联合聘请外教、组队参加研学活动,既降低成本又提升效率。但也有批评者指出,这种模式可能加剧“抢跑”心态,让学龄前儿童过早陷入填鸭式学习,剥夺了他们游戏和探索的自由。
教育专家提醒,幼儿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社交能力、好奇心和基本生活习惯。若“搭子”演变为攀比工具,或盲目追求识字、算术等超前学习,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长期发展。真正的“互助”应关注个性化成长,而非在“起跑线”上制造新的内卷。
当“鸡娃搭子”成为流行,或许家长们更需思考:我们究竟是在为孩子铺路,还是在为自己的焦虑寻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