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咖啡馆、健身房或是通勤地铁里,一种名为“搭子”的社交关系正悄然流行。不同于传统朋友,“搭子”是年轻人基于特定需求结成的轻量级伙伴——饭搭子、运动搭子、展览搭子……彼此不需深交,却能在城市孤独感中精准填补某一处空白。
这座快节奏的都市里,职场压力和社交成本让年轻人开始追求“去负担化”的陪伴。周末约个“咖啡搭子”打卡网红店,工作日找“健身搭子”互相监督,甚至还有“面试搭子”在招聘季共享情报。这种关系像一块块灵活的生活拼图,按需组合,随时拆解,既保留了个人空间,又稀释了独处的焦虑。
“搭子文化”的背后,是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特有的社交生态。高密度的陌生人社会、多元的兴趣场景,为这种“精准陪伴”提供了土壤。有人调侃:“在上海,连‘摸鱼’都需要搭子。”但看似功利的关系里,也可能藏着意外温情——许多“搭子”最终升级为挚友,或在某个加班夜递来一碗热汤。
当“原子化生活”成为常态,上海年轻人用“搭子”重新定义边界感:不捆绑人生,却共享片段。或许正如外滩的灯火,每一盏都独自明亮,但拼在一起,便是这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