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初夏的燥热里,草莓音乐节像一颗爆汁的草莓,炸开了年轻人对自由与音乐的渴望。而今年,一种新型社交模式悄然风靡——找“音乐节搭子”。
“一个人抢到票,却在朋友圈凑不齐同行人”的尴尬,催生了豆瓣小组、小红书帖子里铺天盖地的“求搭子”宣言:“社恐但想蹦野迪”“求个能一起蹲焦迈奇的姐妹”“佛系听歌,不介意帮我拍照”……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相同的歌单、相近的观演时间,甚至只是一句“我也穿草莓熊T恤”的巧合,迅速结盟成“一日限定战友”。
这些临时组合的“搭子”们,往往在演出前半小时才完成“网友面基”。有人举着手机里约定的“暗号表情包”在入口张望,有人靠“你背包上挂玲娜贝儿吗”成功相认。而当鼓点响起,陌生人之间的边界感瞬间被音乐溶解——共享野餐垫的防晒霜,互相看守包包去抢周边,甚至在副歌时默契地搭住彼此肩膀跳跃。
“和搭子在一起,反而比熟人更自在。”95后乐迷小鹿坦言,“不用迁就别人的时间表,想蹲前排就冲,累了就瘫草坪,遇到不喜欢的乐队还能各自行动。”这种松散又亲密的联结,恰好击中了都市青年对“无压力社交”的需求。
散场时,有人互加微信约下次音乐节,也有人笑着告别不留联系方式——就像草莓本身,甜过即止,但余味足够点亮一整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