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的烟火巷陌间,泉州女子的发髻上总摇曳着一抹别致风韵——花簪搭子。这些以绸缎、丝线、珠玉精心制成的传统头饰,既是日常生活的点缀,更是闽南文化中“簪花围”习俗的活态见证。
花簪搭子源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异域珠宝与本土工艺交融,催生出以“象生花”为特色的簪花艺术。匠人以绸缎为瓣、铜丝为骨,辅以珍珠、珊瑚、琉璃等材料,制成牡丹、茉莉、凤凰等吉祥纹样,组合成可插戴的“搭子”。女子们将花簪搭子固定在发髻两侧,行走时花影颤动,暗合闽南语中“水(美)当当”的俚趣。
这项技艺承载着闽南特有的生命礼俗:新娘出嫁时必戴“四季花”搭子,寓意圆满;节庆时的“双喜簪”搭子则用红绸金线凸显喜庆。当代非遗传承人更将传统工艺创新,融入现代审美,使花簪搭子从婚嫁用品升华为文化符号。2021年,“泉州簪花围”习俗爆红网络,年轻女孩们梳着蟳埔女发型、戴着改良花簪搭子打卡拍照,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从刺桐古港的商船帆影,到今日短视频里的国潮风雅,泉州花簪搭子以柔美姿态诉说着:真正的传统,从来都是流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