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乡村的院落里,"棚搭子"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存在。它或许是一间用木杆、秸秆和塑料布临时搭起的简易棚屋,也可能是倚墙而建的半开放式储物空间,粗糙却实用,承载着几代人的农耕记忆。
棚搭子的诞生源于生活的智慧。秋收时,它堆满金黄的玉米棒子;夏日里,阴凉处摆着藤椅和茶壶,成了邻里闲话的"客厅";寒冬将至,又变身白菜土豆的"避风港"。没有精雕细琢的结构,却能因地制宜地变换角色,仿佛一个沉默的老伙计,陪着主人家度过四季轮回。
如今,随着砖瓦房的普及,棚搭子渐渐退出了舞台。但那些关于它的记忆依然鲜活——孩童在棚檐下躲雨、老人靠着土墙晒太阳、猫狗在阴影里打盹……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旧时光里的简朴美学,更是一份对土地与生活的赤诚。或许,棚搭子的真正意义,正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