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结婚搭子”一词在山东年轻人中悄然流行。不同于传统婚姻的浪漫主义叙事,这种模式更强调合作与务实——双方以明确的需求(如应对家庭压力、分摊生活成本、共同育儿等)为基础,结成婚姻关系,情感因素反而退居其次。
在山东,这一现象尤为典型。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年轻人面临“30岁前必须成家”的社会期待,但高房价、职场压力又让他们对爱情婚姻持谨慎态度。于是,“结婚搭子”成了折中方案:有人通过相亲平台直接标明“求搭伙过日子”,有人与朋友协议“形婚”以应付催婚,甚至出现“彩礼AA、房产公证”的契约化婚姻。
社会学家指出,这种现象折射出年轻一代的婚恋焦虑与现实主义倾向。一方面,它解构了婚姻的情感神圣性,凸显经济合作属性;另一方面,也引发争议——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能否长久?熟人社会中的山东,此类关系更可能面临家族人际压力。
或许,“结婚搭子”只是时代夹缝中的过渡产物,但它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挣扎:既想逃离束缚,又不得不妥协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