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快节奏的国际化都市中,研究生群体常常面临学业压力、科研挑战和孤独感的交织。而“研究生搭子”这一新兴社交模式,正成为许多人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解压阀”。无论是图书馆里互相监督的“学习搭子”,实验室中并肩攻坚的“科研搭子”,还是周末一起探店放松的“饭搭子”,这种轻社交关系既保留了个人空间,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陪伴。
对于许多异地求学的学生而言,“搭子文化”更显珍贵。复旦大学的李同学坦言:“和同课题组的‘实验搭子’一起熬夜处理数据,效率高了不少,还能互相吐槽导师。”而华东师大的王同学则通过“运动搭子”结识了跨专业的朋友,“约晨跑时聊学术灵感,反而碰撞出了合作论文的想法”。
这种关系之所以在上海高校中盛行,与城市特质不无关联。高度密集的学术资源、多元包容的都市氛围,让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灵活、低负担的社交方式。不过,也有学者提醒,“搭子”虽能缓解孤独感,但深度的情感支持仍需更稳定的社交圈层。
从“独行侠”到“搭子社交”,上海研究生们正在重新定义校园人际关系的边界——或许最好的陪伴,不必刻意绑定,而是在各自奔跑的路上,恰好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