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出租屋、未定的offer、朋友圈里晒不完的毕业旅行……当“史上最难就业季”撞上青春的散场,一群年轻人正在社交平台上寻找一种特殊的陪伴——“毕业生聊天搭子”。他们不问姓名、不聊现实,只分享焦虑、吐槽论文,或是互相鼓励“明天会更好”。
这种关系像一场限时行为艺术:从答辩结束到入职前的真空期里,陌生人成了最安全的树洞。有人凌晨三点发来语音:“你说,我们会不会一辈子当‘孔乙己’?”也有人默默分享一首《凤凰花开的路口》,附言“哭完继续改简历”。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轻社交”本质是代偿性治愈——当现实中的同龄人各自奔忙,虚拟搭子成了情绪出口。而它的残酷在于,大多数关系会随着一方找到工作自然消亡。就像一位用户的主页简介:“六月限定好友,过期不续。”
或许,每一代毕业生都需要这样的过渡仪式。在真正学会与孤独共处前,至少有人陪你说过一句:“别怕,我也在摸黑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