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快节奏的国际化都市中,研究生群体正悄然兴起一种名为“聊天搭子”的轻社交模式。不同于传统友谊或恋爱关系,这种联结以“低负担、高共鸣”为核心,成为年轻人应对学术压力与孤独感的情感出口。
1.为何需要“聊天搭子”?
繁重的科研任务、激烈的竞争环境,让许多研究生陷入“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的封闭生活。而“聊天搭子”提供了一种无需深度绑定的陪伴:可能是吐槽导师的树洞,分享文献资料的伙伴,或是单纯约饭散步的“饭友”。一位复旦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生坦言:“和同行聊天能获得理解,但又不必像闺蜜那样顾及情绪负担。”
2.线上匹配,线下“充电”
社交平台和校园论坛成为“搭子”匹配的主要渠道。豆瓣小组“上海学术咸鱼互助会”、微信“同校研究生交友群”里,类似“寻找闵行校区晚自习后唠嗑搭子”“徐汇咖啡店学术吐槽局”的帖子高频出现。线下见面场景也高度场景化——图书馆走廊的十分钟闲聊、校门口小吃摊的短暂碰面,都能快速完成一次“情绪充电”。
3.边界感与不确定性 这种关系也面临争议。有人担忧“功利化社交”侵蚀真诚,例如为拓展学术资源而刻意维护“搭子”;也有人因一方期待升级关系而陷入尴尬。但更多参与者认为,明确边界恰恰是其价值:“就像心理按摩师,按完就走,不介入彼此生活。”
4.城市青年社交的缩影 从“饭搭子”“健身搭子”到“聊天搭子”,上海年轻人正在重构亲密关系的尺度。这种“精准陪伴”或许无法解决系统性压力,却为高压环境中的个体提供了喘息的空间——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你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和你一样在实验室看凌晨四点的上海,就够了。”
(注:文中案例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