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一种名为“搭子”的轻社交模式正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人生活里的“新型刚需”。所谓“搭子”,即因共同需求而短暂结伴的伙伴关系——吃饭找“饭搭子”,运动约“健身搭子”,旅行寻“旅游搭子”,甚至看展、遛狗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临时队友”。这种既保持边界感又满足陪伴需求的社交方式,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低压力社交”的向往。
南通作为长三角活力城市,为“搭子文化”提供了丰沃土壤。濠河边的咖啡店常有“自习搭子”共享安静时光,狼山脚下“徒步搭子”组队征服步道,南大街的网红餐馆里,“饭搭子”们用手机先验毒再干杯。本地社交平台上,“求搭子”的帖子高频出现:“周末缺个摄影搭子拍紫琅湖落日”“通大附近求羽毛球搭子,菜鸟互啄版”……
与传统交友不同,“搭子”关系往往目标明确、节奏轻盈。南通某互联网公司的“95后”职员小林坦言:“同事太熟怕尴尬,陌生人又太疏远,‘搭子’刚好卡在舒适区——一起嗦完一碗火饺就能笑着道别,不用硬聊人生理想。”这种“精准陪伴”模式,尤其受到职场新人和新南通人的青睐,既缓解孤独感,又避免过度卷入他人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的“搭子经济”也在催生新业态。部分商家推出“双人套餐搭子盲盒”,青年旅社开设“拼房旅行搭子”服务,甚至有创业者开发本土“搭子匹配”小程序,通过兴趣标签快速连接同城伙伴。社会学专家认为,这种“弱连接,强共鸣”的社交形态,是城市化进程中人际关系的弹性适应,而南通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恰好为它提供了生长空间。
从“一个人怕尴尬”到“一群人怕麻烦”,“搭子”或许正是这代年轻人找到的折中答案。在南通,每一次短暂的“搭子”相遇,都可能成为城市温情的注脚——毕竟,人间烟火气,最需“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