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梧桐树影与玻璃幕墙的交错间,有一群“70后搭子”正悄然定义着属于他们的城市叙事。他们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尾声,长于浦东开发的轰鸣声中,如今踩着中年稳重的步伐,却依然保留着弄堂里窜门的熟络——这是独属于他们的“搭子文化”,一种介于老派邻里与当代社媒之间的默契联结。
“搭子”的底色是精明的温情。
70后上海人最懂“划算”的哲学:年轻时用粮票换鸡蛋,如今在团购群里拼单进口牛排;从前在公用厨房分一碗腌笃鲜,现在约着打卡网红本帮菜馆AA制买单。他们的搭子关系少有功利,多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练就的务实浪漫——退休的中学教师王阿姨和炒股搭子老李每周雷打不动在人民公园茶室碰头,一个分析K线图,一个带来自制桂花糕,“就像从前在纺织厂午休交换饭盒”。
从石库门到微信群,边界感刚刚好。
这代人亲历了从单位分房到商品房时代的更迭,既保留着“张家姆妈李家爷叔”的亲近,又熟练使用表情包维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虹口区的“70后骑行搭子”群组里,有人分享崇明岛骑行路线,也有人转发孙子钢琴比赛链接,但绝不会过问谁家女儿三十未嫁。正如成员阿德所说:“搭子嘛,就是一起白相(玩)的辰光掏心窝,回到屋里厢(家里)各自关门。”
在怀旧与尝鲜之间摇摆。 他们的周末可能上午在杨浦滨江拍工业遗址怀旧大片,下午就组团去前滩试驾新能源车;KTV里既点《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唱《孤勇者》给子女远程点赞。静安寺某脱口秀俱乐部的常客周女士笑道:“和搭子们笑骂‘老菜皮’的时候,倒觉得自己比小年轻还有劲。”
当外滩的钟声第七次敲响,这些穿过粮票、股票、健康码时代的身影,依然在用“搭子”这种极具上海特色的社交智慧,证明着中年并非生活的降调——它只是换成了更从容的和弦,在咖啡与黄酒混搭的杯盏里,续写着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交响曲。